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瑞士:老建筑中的城市韵味

    瑞士:老建筑中的城市韵味

    时间:2014/9/17 10:42:08 编辑:农大设计院 标签:勘察设计研究院

    到了瑞士,才发现城市并不十分光鲜,巴塞尔、苏黎世的许多建筑都堪称“老旧”。不过,所有建筑都扎扎实实,未见凌乱,未见衰败。瑞士人建房,从规划到建成,需要经过一套复杂的程序,连材料是否环保都要细细查验,这一点足以吓退任何试图偷工减料的施工方。更独特的是,新建筑必须用木头搭个雏形,邻居如果投票集体反对,房子就不能建。

    造城逻辑:保持“田园城市”拒绝“水泥森林”

    早在上世纪初,瑞士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城市拥挤、污染、治安混乱等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十年努力,瑞士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城市一定要分散”。

    瑞士联邦理工洛桑分院建筑系主任扎富里在谈及当地的建筑特点时表示:“瑞士是个小国家,因此,你修建任何建筑,都要顾及周边人们的感受,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修成什么样,用什么颜色,作什么用途,别人都有发言权。”

    在他看来,确定建造“田园城市”,是瑞士几百年来国民反复磨合形成的传统使然。

    这个观点,在瑞士联邦大苏黎世区经济促进署中国事务代表秦兰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瑞士人爱好整洁,是到骨子里了,你要让他们住在一个拥挤肮脏的环境里,他们绝对受不了。”秦兰说,“农民在森林里伐木,会整齐摆放好;工地上,碎石子也要堆放成正方体。平时你要是乱停车,甚至仅仅是没有和停车线平行,都会有老太太上来纠正。”“管闲事”的传统,固化到法律中,就成为城市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此外,瑞士规定,凡新建地、空间必须开敞。正因如此,这个国家的城市才始终保持着“田园城市”的风貌,拒绝了“水泥森林”。从空间而言,瑞士为城市留下的余地很“宽”,为建筑留下的空间相对较“窄”。在这个前提下,城市的细节,就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立法和小区居民投票来控制。具体到每一栋建筑,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微控制”的力量。

    城建特色:不可复制的古旧建筑风

    伯尔尼作为瑞士首都,名气远逊苏黎世、日内瓦。经常有人形容,这里的时间是被“冻”住了的,因为它的老城区竟然保留着16世纪的风貌。

    走在伯尔尼的街道上,看不到钢筋水泥,反而是拱形长廊和200多个喷泉在诉说着漫长的历史。游客在这里,很容易失去时间感。

    当爱因斯坦在这里写完相对论时、当修建整整四个世纪的伯尔尼大教堂终于完工时,那时的人们、今天的人们,看到的几乎是同样的一座城。

    伯尔尼1983年便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开始受到特别保护。除了伯尔尼,瑞士的“古旧”随处可见,惟独看不到的是国内古镇、古城里那种“全是温州造小商品”的热闹景象。在这里,一切都不可复制、不可批量生产。这便是所谓的“真”。

    瑞士联邦大苏黎世区经济促进署项目经理韦伯·戴维表示,欧洲国家的现代城市建设,都会留意保护旧的历史原貌。人们花费很大功夫,来修缮旧建筑。瑞士1/3的建筑,都是1945年前建造的,其中大多数都需要修缮改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居住需求。这些旧建筑需要在采光、空间大小、舒适度和节能等方面进行改造,主要是要找到“新”与“旧”之间恒久的平衡点。

    韦伯·戴维并不认为全世界的城市都应该朝一种模式发展。“每个城市面对的挑战不同,历史文化也不同,不应该千城一面,互相复制。”韦伯·戴维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其经济发展能够让人们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如何让人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并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

    瑞士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博士布鲁诺·凯乐则从节能环保角度看待这种取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谈到这个问题时不能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概而论。一座看似建设得很好、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漏洞的建筑,你可以对它进行改造。瑞士过去就已经做过大量这方面的改造,且由于瑞士已经基本发展成熟,我们当下更重视对老建筑的保护。”

     
     上一篇:以装备产业化推进饮用水安全自主
     下一篇:《山东省东明县菜园集水库工程初步设计》通过评审
    >>返回首页